王顺高:国贸大厦永远是我心目中最高的楼

    来源: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6-29 01:02:15    

  地标,是一座城市的鲜明标记和灵魂外貌,镌刻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从见证“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深圳高度”的地王大厦,全国首家证券交易所、全国第一家麦当劳、全国第一家以书城命名的“深圳书城”,许多“深圳第一”和“中国第一”都在罗湖诞生。

  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由罗湖区委宣传部主办,罗湖区融媒体中心、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为你读诗:写给特区的情书”网络诗文快闪活动真正开始启动。本次活动征集10位与罗湖地标有着不解之缘的普通“素人”,与朗诵名家共同搭档,在承载特区40年岁月的经典地标处,一起诵读具有时代符号的原创诗歌。

  家园报陆续推出“地标读诗”系列人物专访,挖掘读诗素人与罗湖地标的故事,追溯城市成长和时代变迁的脉络,唤起市民对特区、对罗湖的珍贵记忆。

  把时针拨回1982年10月,人来人往的罗湖火车站门口,来自中建三局一公司的年轻工人们朝气蓬勃,对眼前这座陌生的城市充满好奇和期待,王顺高就是这里面一个。

  即便是这群建设者中资历最丰富的老师傅,也很难想象3年后,一座风靡中外、巍峨壮观的超高层建筑将在他们的血汗浇灌下拔地而起,在几代特区人的记忆中昂然屹立,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和特区精神的象征,成为这座“奇迹之城”的亮眼地标,它就是深圳国贸大厦。

  上世纪80年代,深圳正处于大开发的时期,建设一个能够记录城市发展、凝结城市精神的地标,不仅是深圳人的期待,更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1982年4月,由深物业集团总承包开发建设的国贸大厦在罗湖破土动工。那一年,来自浙江东阳的19岁小伙子王顺高正在中建三局一公司跟着老木匠学手艺,再有一年就能从学徒转正为一级工,南下深圳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起初王顺高对深圳的了解仅有“这个城市靠近香港,想到离香港近的地方看看”,原计划支援3个月“赚够买一台收录机的钱就回家”,没想到一待就待了30多年。

  初到深圳,任何一个人都是轻装简行,一桶一盆就是全部家当。问及对深圳的初印象,王顺高憨笑道:“一出罗湖火车站,遍地的鱼塘荒野。”同为国贸建设者的妻子杜先芳比王顺高迟几个月来深,在她的记忆里,深圳的“道路很狭窄,边上都是平地也没什么建筑,我感觉深圳当时还没有我们老家那边好”。

  国贸大厦建设期间,工人们住在毛竹搭建的工棚里,那些工棚后来被戏称为“竹园宾馆”,“主体建材是毛竹,墙壁也是用毛竹片编的,楼板是拼起来的木板再铺上竹席和羊毛毡”。夏天连风扇都没有,泡着热汗睡着还免不了被屋顶跑过的老鼠吵醒,二楼的人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底下的人就得“淋雨”。工棚挨着鱼塘和臭水沟,潮湿酸臭蚊虫乱飞,防不胜防。王顺高抬手说,“手臂挨着蚊帐,蚊子透过蚊眼往里叮,第二天睡醒手上一排密密麻麻的红点”。然而再难的日子也能苦中作乐,碰上大雨天,宿舍周边的鱼塘里水涨鱼跳,少年们都兴致勃勃地撩起裤脚下塘抓鱼。

  饭桌上的主角往往是素菜和豆腐,荤腥很少,最贵的是两毛五的回锅肉,其它菜基本在8分钱左右,逢年过节时饭菜会好些。滑模施工忙得离不开工地时,每个人能分到1瓶汽水和3块蛋糕,汽水有百事可乐、美年达和七喜。工作之余,相约去人民电影院看电影,到工人文化宫打球溜冰,去中英街买几件时新的滑雪衫和喇叭裤,是年轻工人们最常见的消遣。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自此,“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中外。这个奇迹当年是怎么样才能做到的呢?秘密就在于滑模工艺。

  所谓滑模,就是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这种盖楼方式速度快,但难度高、风险大,对于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国贸大厦来说并无先例可供借鉴。时任国贸大厦滑模设计小组组长罗君东回忆称,当时连建筑机械水平都达不到要求,为此他们引进了一批进口设备,包括德国的混凝土输送泵、意大利的塔吊、英国的施工电梯……

  1983年8月19日,国贸大厦标准层开始试滑,连续经历三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四次突破瓶颈取得成功。“滑模的时候,机具如果提升得太早,混凝土站不住脚容易垮塌,提升太慢的话,混凝土凝固成型容易拉裂,技术人员只好反复调试、改进,所有人都憋着股劲。听到宣布试滑成功的时候,别提有多高兴了。”王顺高双手不停在空中比划,恨不能现场还原当时的画面。“建设国贸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做不好我们都没脸回老家。”

  滑模成功后,国贸大厦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王顺高说:“从开始的七天、五天到四天,最快的时候达到三天一层楼。”过路的人也纷纷驻足感慨:“呦,两天没见怎么又上去了?”“一个星期好几层啊。”

  风靡中外的速度和高度背后,是建设者们日以继夜的血汗浇筑。在王顺高的右胳膊内侧有一处浅褐色的疤痕,这是建设国贸的地下室时留下的:用电钻钻钢木板的时候,不小心打滑卷到了衣袖,钻孔一路沿着手臂往上卷至胳膊内侧,硬生生扭下一坨肉来,但王顺高对伤口“没有如何正确地处理,涂点红药水就又接着干活了”。

  王顺高跟妻子杜先芳相识于国贸建设的工地,后者所在的项目钢筋班组有“铁姑娘班”的美誉。顶着南方辣的日头,十七八岁的女孩们两人一组扛七八十公斤重的钢筋,肩膀被磨得破皮流血,第二天用硬纸板垫着照旧上工,“穿着解放鞋站在钢板上,脚板烫得不行也没地方躲,看到柱子底下有点斜影都想站过去避避”。

  也有人熬不住想走。“那时候回家探亲是有指标的,不让随便请假,除非家里有急事打电话或者发电报,才有机会批假。”跟很多工友一样,王顺高在国贸建设期间没有回家过过春节,年夜饭都是在饭堂吃的。回不了家,便把思乡的心裹着工钱寄回去,王顺高在工地上每个月到手120块钱,工程加速后最多能拿400块钱,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收入。

  “拿的工资高了,大伙更有干劲,国贸也越建越快。”1984年9月4日,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工期整整提前了1个月。时至今日,王顺高还清楚记得那个欢笑和泪水齐飞的场景:“国贸楼顶插满彩旗,长长的鞭炮挂在两边塔吊上,炮声‘嘭嘭嘭’从底下传上来,所有人都在欢呼。”

  1985年12月29日,历时37个月的深圳国贸大厦宣告竣工,凭借160米、53层的高度一跃成为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成为无数中国人记忆里的特区烙印。自此,深圳奋马疾蹄,快速的提升,在南方的盛阳中不断绽放奇迹。40年前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如今已蜕变成为一座繁华、创新、包容、活力、温情的梦想之城。

  “时隔35年登上国贸大厦的停机坪,感想万千,往事历历在目。”在杜先芳2019年12月发的一条朋友圈中,她和丈夫王顺高以及建设国贸大厦的工友秦建川、朱美珍一同登顶国贸大厦,当年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而今两鬓染了霜白,身躯不复矫健,说起往昔种种却仍是目光矍铄、神采飞扬,那几百个栉风沐雨、刻骨铭心的日夜犹在眼前。

  逝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记忆。现如今,国贸大厦楼高排名不断被超越,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一段历史的印记,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座人、一代人冲破贫瘠桎梏、飞驰追逐新生的鲜明注脚,国贸大厦的独一无二,从来不只是高度。正如王顺高所说,“虽然现在深圳高楼遍地,但在我心目中,国贸大厦永远是最高的楼。” 文:李莹莹

  深圳国贸大厦,全称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坐落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与嘉宾路交点东北侧,高160米,共53层,是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实施物业管理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曾有“中国第一高楼”的美誉,凭借“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创下中国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亦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特区精神的象征,先后荣获“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地域地标类“深圳文化名片”称号。

  今年57岁的王顺高,来自浙江东阳市马宅镇王潭村,1980年子承父业进入中建三局一公司当木工,1982年10月随队来到深圳,先后参与深圳市国贸大厦、深圳大剧院、深圳发展中心大厦等知名建筑的建设,而后留在深圳成家立业,现为中建三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项目安全总监。

  “国贸是你们建起来的呀?了不起!”多年以后,从邻里乡亲口中听到这般肯定,王顺高仍然觉得无比自豪。这座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承载了王顺高的奋斗记忆,是他跟深圳的情感纽带。每每从国贸底下经过,王顺高都会忍不住驻足仰望,在他心里,国贸大厦承载的荣誉与影响力是无法替代的,建设国贸大厦是值得一生铭记的骄傲。“虽然现在深圳高楼遍地,但在我的心目中,国贸大厦永远是最高的楼。”

  为国贸读诗,对王顺高来说仿佛在看一部老电影,“读着诗句,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浮现眼前,投身国贸建设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时光:穿梭于钢筋混凝土中,挥洒汗水,散发激情,与工友同吃同住,相互鼓励加油。35年过去了,国贸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扎根心底代代传承,能为它读诗是我的荣幸,也是我送给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一份礼物。”


安博体育登录入口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安博体育APP安全下载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版权所有©安博体育官网入口网址_安博体育APP安全下载_安博体育登录入口 地址: 咨询电话:
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图片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