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帮儿女们带孩子的缘故,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儿女们定居城市的老年人,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对他们来说,除了分担家务、照顾孙辈外,对陌生城市生活的再次融入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们要抛开旧有的生活节奏,努力重建自己的老年生活。
53岁的王翠君是河北省邢台市人,现在的她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儿子在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春城社区辖区内生活。王翠君的儿子在胡商国际商贸城开了一家挖掘机配件店,2013年王翠君的大孙女出生,她正式成为“老漂族”中的一员。
王翠君介绍,刚开始时,因为老家还有4亩地,农忙的时候她还得回家帮忙收庄稼。“最开始几年,公公的身体还比较好,老伴也能一起来银川待上几个月再回去,但最近几年不行了,公公已经95岁了,家里离不开人,所以老伴来不了,我只能趁着孩子放暑假的时候回去住上一段时间,照顾照顾老伴和公公。”
今年是王翠君来银川的第八个年头了,她早已适应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小习惯与节奏,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自己出去看病买菜什么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2020年5月,王翠君的儿媳妇又生了个小孙女,王翠君看孩子的任务也更重了。王翠君的儿媳说,平时店里生意不忙的时候,她和老公两个人抢着带孩子,但生意一忙起来,只能把两个孩子都交给婆婆照顾,抱一个领一个挺辛苦的。
“已经适应银川的生活了,有事就去春城社区,工作人员很热情,啥忙都帮,而且银川人也热情,有一次买菜买多了,还有人专门帮我提着送回店里来。”王翠君说,“银川除了离老家远点,别的都挺好。”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她对老家的牵挂默默地都藏在心底。
士军秀是甘肃省平凉市人,最近这两年为了带孙子,她和儿子一家住在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金域蓝湾社区辖区内。
士军秀家里有3个孩子,大女儿嫁得不远,当时也没有让她看外孙。二儿子上大学学医,在银川工作后成了家,2020年5月儿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身为奶奶的她立马就上岗了。士军秀说:“儿子是医生,儿媳妇是护士,两人平时都要倒班,家里没个人帮忙带孩子根本不行。”
今年儿媳妇又生了一个小孙子,士军秀笑得合不拢嘴。不过,带孩子的差事干起来并不轻松。
“为啥没让叔叔一起来看孩子?”士军秀和记者说,家里还有个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小女儿,丈夫在家也还有一点小生意,主要也还是为了赚点钱以后供女儿上学。“以前还真是不太方便,现在银川通了高铁,想回家坐上高铁半天就能到家,还是挺方便的。”士军秀说。
李双是文化街街道办丰收社区原书记,2019年4月退休后,很快就因为远在杭州的女儿怀孕而变成了“老漂族”。
李双介绍,2019年退休后她还被一家公司聘请上了4个多月班,女儿怀孕后打来电话说孕吐非常严重,吃不下饭,李双听完很是心疼,便果断地收拾行囊去了千里之外的杭州。
李双说,其实家里也不太走得开,毕竟小两口家里都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幸好自己的兄弟姊妹多,她才能安心地去照顾女儿。
“外孙出生后基本在杭州生活,每次回银川的时候行程都安排得特别满,跟度假似的。”李双说,因为女儿工作比较忙,所以每天都是她带孩子,自己的丈夫虽然也已经退休了,但家里还有老人,两人都去杭州不太现实。“杭州距离宁夏比较远,所以来往的次数也不是太多,去了就踏实帮女儿照顾孩子和家里。”李双说。
“以前在银川上班虽然工作很忙,但两口子还能见上面,现在退休了,老两口反倒相隔两地。以前还谋划着退休了一起出去旅游,不过自从有了外孙,所有计划就都得给看孩子让路了。”李双说。
今年7月,李双带着小外孙回银川小住了几天,遗憾的是还是没顾上和丰收社区的老同事们见见面。
李双和记者说,在杭州饮食上还是有点不习惯,为了吃上宁夏的羊肉,她让亲属隔段时间就邮寄一些羊肉过去。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还是喜欢吃宁夏的羊肉,小外孙也很喜欢吃宁夏的羊肉。“虽然看孩子跑得远了点,但也乐在其中,女儿能从宁夏到杭州安家也是他们自己奋斗的结果,帮着带孩子这点困难咱总是能克服的。”李双说。
程良是兴庆区富宁街利群社区的居民,近几年他都在北京的女儿家帮着带孩子,放暑假的时候便会带着两个外孙回银川住上一段时间。
提到给女儿看孩子,程良说:“自己就这么一个女儿,给女儿看孩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大外孙12岁,小外孙6岁,都是我们老两口带大的,我们在北京的生活也很适应。”
程良和记者说,他除了平时接送外孙上学和监督写作业外,有空了还会领着俩外孙逛逛博物馆、看看各类展览。“年轻人工作太忙,孩子的事还是我们管得多一些。”
每年暑假,程良都会把两个外孙带回银川住上一个月。“两个外孙都喜欢来银川,每年都盼着回来,这里好吃的多,有山有水,孩子们喜欢来。”
郭素英是河北省沧州市人,育有一儿一女。2012年女儿结婚嫁到了中卫,做汽修生意的儿子经过考察,随后也在银川开了一家汽修店。2013年,随着大孙子的出生,郭素英便跟着儿子来到银川看孙子,现在大孙子上小学,小孙女也上幼儿园了。
郭素英说,其实从老家来银川生活并不是特别容易,刚开始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亩地,一到农忙的时候她还得回去帮着老伴李兰功收麦子,“四五亩地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耗费的功夫一点也不少,后来全家一商量决定把地流转出去,来银川工作生活。”
来到银川的李兰功发现,自己65岁的年龄成了一道坎儿,好多企业一听他65岁便婉拒了,但种了大半生地的李兰功根本闲不住,天天无事可做的他心里烦闷得很。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环卫上招人,而且年龄可以适当放宽,老两口便都去应聘了。“干环卫好呀,每天管早饭和午饭,一个月还有2000多元工资,两个人就能挣4000多元,一年能落下个三四万元呢,老伴说这可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郭素英说。
郭素英说,俩人都干环卫工的优点是可以相互照应,家里有事了一个人把两人的工作都干了也行。不过环卫工的工作还是给老两口带来了不少挑战。因为儿子是从事汽修行业的,往往修车修到半夜,这让老两口时常睡不好觉,凌晨4点半还要上岗去打卡。“我们来银川就为了帮忙看孙子,忙点累点只要能每天见到孙子孙女,睡不好也不是啥大问题,能克服。”郭素英说。
70岁的刘浩锡老人是富宁街利群社区工作人员刘彩霞的父亲,因为有两儿一女,所以他不停地在3个儿女所生活的城市切换。刘彩霞的哥哥在陕西宝鸡,2012年刘彩霞有了女儿,父母从宝鸡来到了银川。2015年家在廊坊的弟弟有了孩子,老人又追到廊坊去看孩子。2019年刘彩霞有了二宝,老人又从廊坊回到了银川。“人老了都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可我经常是这个城市还没混熟又要换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换来换去就不太愿意出门。”
刘彩霞说:“我爸耳朵有点背,出门也不敢让他走太远,现在他年龄也大了我们也不敢让他自己住在老家,在我们身边至少方便我们照顾他们。”
王军正、王改琴夫妻俩都是固原市隆德县人,也是跟着儿子来到银川在长城中路金域蓝湾社区带孙子的老两口。王改琴说:“大孙女两岁,小孙女刚两个月多一点,都是我给带着的,儿子媳妇上班都比较忙,我在家看孩子,也能让他们好好上班。”
据王改琴介绍,其实她还有个女儿,不过还没有结婚,暂时不用两头跑,所以在银川能把孙女都带到上小学。
王军正说,他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打了半辈子工的他不用再住在工棚里,每天下了班就能回到儿子家。“虽然工地上的活儿和以前没啥两样,但每天能吃上自家的热乎饭,还能抱着两个小孙女玩,比啥都好。城里乡下其实没啥区别,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王军正说。(记者 申雷 孙瑞亭 文/图)
面对此次采访对象时,我时常会想起10年前父亲发给我的这条短信。那时候,我还在南京工作,因为刚刚有了孩子,母亲便从宁夏过去帮忙照顾孩子,父亲因为还要工作则留在家里。这期间在与父亲的短信交流中,便收到了上面那条“能够瞬间将人击倒”的短信。后来,父亲在上班路上突然心梗,幸亏抢救及时一切安好,母亲便匆匆返回老家照顾。不得已,岳母又从银川赶到南京来接力帮忙照看孩子,则把岳父一个人留在银川的家里……如此循环了两三轮后,因为种种原因,先是让父母把孩子带回宁夏,再后来我们也从南京回到银川定居。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年年在下降,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却逐年增长。相比年轻人为了自身发展的主动“漂”,老人们的“漂”则比较被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专门照料晚辈的生活。其实,除了隔代亲的说法,老人愿意无私付出帮子女带孩子,还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当然,不能完全解决3岁前孩子的入托问题这一现实与青年人忙于工作的现实叠加在一起,让自己的父母帮忙照顾孩子便也成了无奈之举。
采访中我们也非常容易发现,这些外来的老人都是以一种最质朴的爱来守护着孙辈,这是他们对亲情的坚守。在他们看来,进城生活不仅仅是抛下几亩地,而是在城市中找到他们新的生活空间,所以那些能够在城市里找工作再就业的同时照顾孙子的老人更加难能可贵。老年人可以为子女做出奉献和牺牲,反过来为人子女更要给予老人尊重与关爱,毕竟随迁老人出于语言和生活小习惯差异等原因,对迁入地生活产生一定的隔阂,有些甚至鲜少出户,成为社区中的“隐形人”。
当然,老人们在成为孙辈们最好看护人的同时,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圈。老人能从老家“漂”到城里,也会抽出时间带着孙子“漂”回老家,通过一代一代的亲情延续,也留住我们心灵深处关于老家的“根”。(孙瑞亭 申雷)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